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已成为影响我国乃至全球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一项研究显示,至到年,全球饱受高血压之苦的人数从5.94亿增至11亿,其中2.26亿高血压人口生活在中国[1]。如果不推行有效*策,将会有更多的人群确诊为高血压。甚至在儿童和青少年也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青年时期的血压升高经常转化为儿童和成人高血压,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展[2]。有数据显示,按照美国高血压新的诊断标准,美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增加了13.7%(万)。20~39岁患病人群从万上升到万,相差人数多万[3]。如此众多的青年高血压人群,如果不加以严格的控制,在10年后将使心血管发病率显著升高。因此,调查青年人群高血压发病的流行病特征,识别年青人高血压危险因素,尽快尽早控制年青人高血压是我们目前必须进行一项任务。
年青人高血压的流行病情况尽管提高了人们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水平,近几十年来世界的总体高血压患病率并未改变。与成年人相比,年青人的高血压流行病学及其时间趋势可能有所不同。Chen等[4]对例调查发现,参与者(女性52.6%,平均年龄53.4岁)的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为.2/76.4mmHg,高血压的比例为24.7%。在所有高血压受试者(n=)中,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60.1%,42.5%和25.4%。在多项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前吸烟以及存在糖尿病,冠心病以及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女性对高血压知晓率和控制了较高,而男性较更低。在例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现在吸烟,未控制与可控制高血压的几率更高,而存在糖尿病和冠心病则更低。例接受过特定降压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接受降压药单药治疗(HR=1.13)。该研究提示,影响中国血压控制的几个因素,例如男性,年龄较小,目前吸烟和联合治疗使用不足。
Zhang等[5]研究了包括来自8项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的例年龄≥18岁的参与者,并比较了18~39岁年青人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时间趋势。~年,美国7.3%的年青人患有高血压。在~年期间,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对高血压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增加幅度更大。与成年人相比,年青人相关的高血压危险因素控制率较低。年轻成年人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能力较差,其主要原因是与年青成年女性相比,年青成年男性的不良测量指标所致。年青成年女性就诊次数多,占大约28%的性别相关知晓率的差异,60%的治疗率差异和52%的控制率差异。该研究提示,改善获得医疗服务的机会和参与医疗服务可能会改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男子的高血压控制,并降低终身心血管风险。
Parcha等[6]评价了18~44岁美国年轻人中按种族划分的高血压流行趋势。调查结果显示,在例美国年轻人中,在所有种族中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呈稳定趋势。从~年,非西班牙裔黑人的患病率最高(30.7%),其次是非西班牙裔白人(21.9%)和墨西哥裔美国人(21.9%)。在~年至~年期间,非西班牙裔黑人的高血压知晓率稳定在43.2%,非西班牙裔白人的34.8%,墨西哥裔美国人的28.4%。在非西班牙裔黑人、非西班牙裔白人和墨西哥裔美国人中高血压治疗率分别为34.4%、23.7%和20.6%。高血压控制率在非西班牙裔黑人为14.5%,非西班牙裔白人为12.2%和墨西哥裔美国人其10.3%。该研究提示,三分之一的非西班牙裔年轻黑人和五分之一的墨西哥裔美国人和非西班牙裔白人成年人患有高血压。按种族进行的分析表明,应该提高对年轻高血压的治疗,大约每10个年轻成年人中就有1个需要治疗。
尽管高血压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但年轻人(18~39岁)的高血压控制率却比老年人低。Haggart等[7]评估了社会人口统计学因素在具有常规初级保健服务的年轻成年人中控制高血压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例发生高血压的年轻成年人中,有48%的人在24个月内实现了高血压控制。Kaplan-Meier分析表明,年轻女性在24个月时的高血压控制率(57%)高于年轻男性(41%)。根据调整后的危险模型,与女性相比,年轻男性的高血压控制率降低了39%(HR=0.61)。未婚(HR=0.87)和不讲英语的母语使用者(HR=0.47)也预示着较低的高血压控制率。该调查提示,性别差异,未婚和非英语主要语言是定期使用初级保健的年轻人控制高血压的重要障碍。
上述临床证据提示,目前世界各国年轻人群高血压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而年轻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远低于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年轻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存在性别、种族的差异。
年轻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在老年人群很普遍,但观察到包括运动员在内的年轻人群发病率正在增加。年轻人中包括肥胖症,糖尿病和肾病在内的传统危险因素的患病率上升,增加了年轻人患高血压的风险。社会心理因素也可能是导致年轻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增加的因素。年轻人在常规超声心动图上发现左心室壁厚度和质量增加,并能预测未来的心血管事件。年轻人群高血压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因此需要尽早监测并及时治疗,以防止将来发生心脏事件[8]。
Ntineri等[9]调查了青少年和年轻人的门诊24h动态血压(ABP)。血压升高的青少年(10~25岁)和健康志愿者使用同一自动上臂袖带装置(Mobil-O-Graph24hPWA)。该设备使用两种不同的校准方法[使用外周收缩压(pSBP)/DBP的C1SBP和使用平均动脉/DBP的C2SBP]计算中心血压。研究结果显示,24h的pSBP高于C1SBP,这种差异在白天比夜间更为明显。年龄较小、身高较高和男性性别与收缩期ABP脉压幅度增多(pSBP与C1SBP差)相关。C1SBP与pSBP的变化模式相似,但夜间下降幅度较小,而C2SBP在夜间睡眠期间增加。较高年龄仍然是pSBP和C1SBP夜间血压下降的独立决定因素,而男性则预示夜间C2SBP上升较大。该研究提示,血压监护仪的校准方法极大地影响了中央血压的昼夜变化,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影响夜间血压的升高或下降。
已知隐匿性高血压会诱发微血管并发症,但是尚不清楚年轻的、健康的成年人中是否已经发生了早期的微血管改变。Ramoshaba等[10]调查了视网膜微血管的直径和对光刺激的急性反应是否与隐匿性高血压有关。该研究入选了20~30岁例参与者,测量了诊所和24小时ABP。从眼底图像计算出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CRAE)和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并根据闪烁光引起的刺激确定视网膜血管扩张。结果显示,与正常血压者相比,隐匿性高血压的年轻人的CRAE较小。在正向多变量校正回归分析中,只有CRAE与隐匿性高血压呈负相关(校正后R2=0.,β=-0.),而其他视网膜微血管参数与隐匿性高血压无关。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隐匿性高血压(OR=2.)与较狭窄的CRAE相关。该研究结果提示,年轻健康的成年人中,隐匿性高血压与视网膜小动脉狭窄有关,从而反映了已知的早期微血管改变,可预测以后的心血管结果。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普通人群中年轻人的血压值的影响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Aeschbacher等[11]调查了年轻人群中醛固酮与肾素之比(ARR)与各种血压指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例参试者(平均年龄37岁,女性占56%)。ARR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直接肾素浓度和血浆醛固酮浓度分别为13.8、7.2ng/L和94ng/L。在特定性别的ARR四分位数中,所有血压指数均较高。对数转换后的ARR每增加1个单位,常规、24h、白天和夜间SBP的多变量调整后的β系数为1.68、2.40、2.23、和2.80。对数转换后的ARR每增加1个单位,常规、24h、持续和隐匿性高血压的多变量调整比值比为1.70、1.29、1.82和1.14。该研究提示,在年轻人中,ARR与常规和ABP密切相关,醛固酮驱动的现象在高血压发展的早期就发生了。
身体比例是人类生物学的重要标志。Zhang等[12]检查了年轻人中身高与体质指数(BMI)和血压的相关性。该研究入选了19~22岁的例大学生,根据受试者的身高,坐位高度和腿长四分位数分别将其分为四组(Q1-Q4),比较四组的BMI,SBP和DBP。研究结果显示,BMI与坐姿呈正相关,与腿长成反比,而血压水平与坐姿成正比,而不与腿长成正比。年轻人的BMI和血压水平也与他们的身体比例相关,坐高比(SHR=坐高/身高×)高的受试者的BMI和血压较高,并且超重/肥胖和血压较高。该研究结果提示,青壮年的BMI和血压水平与其身高有关,坐姿较长和SHR较高的轻壮年在今后的生活中应特别注意预防高血压。
与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相比,青年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往往以肥胖、糖尿病、社会心理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身体比例相关。及早发现年青人高血压的这些危险因素,及时干预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年轻高血压患者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非常重要。
年轻人高血压的危害心血管事件每年导致超过万人死亡,约占全球所有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高血压是公认的心血管事件可补救的危险因素。大多数随机结果研究涉及高风险或55岁以上的参与者,因此,经常使用的风险预测模型指南主要基于老年人的研究,而年轻人的血压与心血管事件风险之间的关联比较少。Luo等[13]对Medline,Embase和WebofScience的数据源进行了搜索,分析包括17个观察队列,包括大约万年轻人,平均随访15年。研究结果显示,血压正常的年轻人与最佳血压的成年人相比,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相对风险(HR)=1.19]。在血压类别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之间发现了一种渐进的关联性(高正常血压:HR=1.35;1级高血压:HR=1.92;2级高血压:HR=3.15),冠心病和中风的观察结果相似。该研究提示,血压升高的年轻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患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可能会略有增加。
累积血压是一种结合血压暴露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测量方法,与单独的血压严重程度相比,年轻人中血压累积对心血管疾病的预后意义尚不清楚。CARDIA研究调查了例年轻成年人的冠状动脉风险发展情况,这些参与者接受了15年的6次随访。累积血压计算为从0~15年的曲线下面积(mmHg×年)。Cox模型评估了累积血压(0~15年),当前血压(15年)和血压变化(年)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显示,累积SBP与心力衰竭(HF)(HR=2.14),冠心病(HR=1.49),中风(HR=1.81)和心血管病(HR=1.73)升高显著相关。对于心血管病,SBP(第15年)的C统计量为0.69,包括SBP变化和累积SBP的C统计量变化为0.60和0.72。对于心血管病,使用15年SBP作为参考,累积SBP的净重分类指数(NRI)为0.40,SBP变化的NRI为0.22。该研究提示,轻年人的累积血压与随后发生HF,冠心病,中风和心血管病的风险增加相关。与单次血压评估或血压变化相比,累积血压为心血管病提供了增加的预后价值和改进的风险重分类[14]。
Lee等[15]通过检索全国健康筛查数据库,共纳入了位受试者(20~39岁),在~年起始检测时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根据血压将受试者分为血压正常组(未治疗SBP<mmHg,且DBP<80mmHg;n=)、血压升高组(SBP~/DBP<80mmHg;n=)、I期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SBP~/DBP<80mmHg;n=)、1期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SDH)(SBP~/DBP80~89mmHg;n=)和高血压2期(SBP≥,DBP≥90mmHg;n=),中位随访13.2年。研究结果显示,以正常血压为参考,心血管事件的多变量校正风险比:血压升高为1.14、1期IDH为1.32、I期ISH为1.36、1期SDH为1.67和高血压2期为2.40。该研究结果提示,在年轻人中,与正常血压相比,1期ISH、IDH和SDH均有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一期ISH和IDH的心血管风险相似,但低于一期SDH的风险。将患有高血压1期的年轻人进一步划分为1期ISH、IDH和SDH或可改善识别高危个体的风险分层。
Wang等[16]进行了一项研究,纳入了75例参与者,按照年龄分层后,平均随访时间为6.5年。随访期间发现,有例新发高血压,例死亡,其中死于心血管疾病的超过80%。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在<45岁、45~54岁、55~64岁、≥65岁的受试者,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分别增加了%、62%、42%和33%;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了%、%、30%和29%,患高血压时的年龄越小,发生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风险就越高。从年龄分布来看,45岁之前发病高血压占全部高血压患者的13.5%,且服用降压药的患者不到三分之一。经多因素校正后,45岁以前患高血压的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风险最高,也就是随着高血压发病年龄的增加,预后的危险性逐渐减弱。该研究结果提示,年轻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显著低于年长者,但其危害似乎更大。
最新的临床证据显示,年青人高血压的危险较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高。患高血压时的年龄越小,发生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风险就越高。45岁以前患高血压的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风险最高。因此,努力降低青年人高血压是降低全社会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的关键。
年轻人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获益日本高血压指南报道,在进行血压筛查时,在1~3%的高中和高中学生中发现了原发性高血压,主要归因于儿童肥胖率的上升。有必要进行早期预防教育和指导,特别是对于血压适度升高的男性学生,尽管高中生高血压的患病率较低,但他们倾向于肥胖。高血压家族史阳性的学生和低出生体重的人需要采取相同的措施。一旦学生开始上大学,生活方式的习惯,例如增加的酒精摄入量,将发生巨大变化;有必要对影响血压的因素进行早期教育和指导。特别是对于高中血压较高的男学生,无论其肥胖程度如何,都需要注意体重增加。<40岁的年轻人应该接受有关体重与高血压之间关系的教育。在男性高血压受试者中,应特别注意包括饮酒和吸烟在内的生活方式习惯,因为年轻时的高血压与肥胖密切相关。应将血压监测和肥胖管理视为发现和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方法。为了终生预防高血压,必须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了解从童年开始的健康生活方式。血压测量可能是实现此目标的合适方法[17]。
小结年轻人中的高血压很普遍,影响八分之一的20~40岁的成年人。随着生活习惯和高血压诊断阈值的降低,这个数字可能会增加。尽管机制尚不清楚,但早期因素会影响血压;从轻春期到以后的生活中,血压都在个人内部进行严格跟踪。年轻时的血压升高与心脏和大脑成像异常有关,并增加了中年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但是,青年高血压的诊断率较低,年轻人的治疗通常会延迟。这反映出缺乏高质量的证据表明降低年轻人的血压可以改善生命后期的心血管结局[18]。今后应针对青年高血压的特征制定相应治疗策略,选择适合青年高血压使用的降压药物,跟踪和随访青年高血压严格控制和一般控制对未来发生血管事件的影响。探讨年轻高血压控制目标是否低于中老年高血压控制目标等。
参考文献:略医院心脑血管专家
曾医院分院心内科主任
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
中国心力衰竭学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高血压分会天津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委员
天津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心脏学会理事
天津市心律学会委员
天津市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
天津医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天津市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天津市医药学专家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脑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委,《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特邀审稿专家,《华夏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心血管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世界临床药物》杂志编委、《医学综述》杂志编委、《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编委、《中国现代医生》杂志编委、《心血管外科杂志》审稿专家
发表论文篇,其中第一作者篇,参加著书11部
出诊时间
周二上午(专家诊区7诊室)往期推荐
著名心血管专家郑刚教授:多数心肌梗死与脑梗死是可以预防的
著名心血管专家郑刚教授:心脏的“求救信号”!
著名心血管专家郑刚教授:冠心病是怎么发生的?
著名心血管专家郑刚教授:高血压如何引起脑出血和脑梗死?
祝贺我院郑刚教授又一新作《β受体阻滞剂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最新进展》发表
著名心血管专家郑刚教授:高血压是如何破坏脑血管的?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