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刚刚结束的第十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上,高润霖院士在开幕式后,发表了《生物可吸收支架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里程碑》的主题演讲。
演讲首先回顾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经历的几个过程,年开展了第一例PTCA,这是冠心病治疗历史上的一个革命性变化,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第一个里程碑。但高发的急性再回缩率与急性闭塞及再狭窄率严重的限制了在临床上的广泛开展,9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的金属裸支架治疗较好的解决了急性闭塞,再狭窄率也有了明显下降,冠心病介入治疗迎来了高速发展期,这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第二个里程碑。但高达25~40%后期再狭窄率变的更为突出,~年开始了药物覆膜支架的临床应用,使再狭窄率历史性地下降到5%以下,这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第三个里程碑。
生物可吸收支架像药物覆膜支架一样,首先为狭窄的血管提供了良好的血运重建,12~24个月之后支架可完全吸收同时通过重构自然血管进而改善长期预后,因没有金属残留而为患者更易接受。
ABSORBCohortA研究显示2年时血管近端、远端再现的血管舒缩现象以及接受治疗的病变对麦角新碱或乙酰胆碱的反应证实血管的反应性已恢复,并且对血管活性刺激物的生理反应可能重新出现。
ABSORB系列研究表明可吸收支架一年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媲美最好的药物涂层支架,安全性、有效性两者无显著差异。全因及心源性死亡率、MI及ID-TLR相对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可吸收支架较早期支架血栓发生率较高,但无统计学差异,与介入操作相关性更大,超过器械本身因素,如支架贴壁不良或扩张不充分,在<2.5mm血管中使用及患者选择等。因此应遵循规范化植入流程:
1.充分预扩病变(1:1非顺应性球囊,±切割球囊等);
2.正确选择器械尺寸(直径、长度、重叠);
3.使用非顺应性球囊进行常规高压后扩张;
4.自主选择是否使用腔内影像设备确保支架充分扩张、贴壁及病变覆盖。
高润霖院士强调指出,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介入术者应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