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毡幄掷卢忘夜睡,金羁立马怯晨兴。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河彻底冰。
——陆游《大雪》
今天
年12月7日
大雪
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俗话说,“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大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气温显著下降,下雨或下雪增多!虽然南方的雪并不会下的如此的壮观,但气温的下降还是会引发很多季节性疾病或导致某些既有基础疾病的加重。
防三病
一、心脑血管疾病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极高的季节,所以,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来说,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定期检查,积极预防。
二、呼吸系统疾病
大雪期间,冷空气频繁活动,人的呼吸系统很容易受到损伤,进而引发长期的炎症、长期咳嗽,导致鼻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各种呼吸道疾病。所以,出门在外,建议戴个口罩。
三、消化道疾病
寒冷的刺激下,人的消化系统也容易发生紊乱,引发各种胃肠问题,冬季饮食要注意,不要吃生冷食物,防止冷风直接入体,少吃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膳食以好消化为主。
防四寒
一、防头寒
“寒从脚下起,热从头上散”。头部是六阳脉汇聚之处,也是阳气容易散发的部位。若头部不注意保暖,血管遇冷收缩,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所以,保暖必须从头开始,低温大风天气出门可以戴帽子保暖。
二、防肺寒
冬季是感冒的高发期,流鼻涕、咳嗽、头痛等风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见的病症。症状较轻的人群,日常可以选用一些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进行食补。
三、防腰寒
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经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年轻女性注意不要穿露脐装。老年人晚上可以把暖水袋放在腰处,加强腹部和背部的保暖。
四、防脚寒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足部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暖性较差,所以容易受寒。冬季,可以在睡前半小时内泡脚,但要注意三点:
第一是温度,水温最好40℃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
第二是时间,每次浸泡20-30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
第三是按摩,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
有“六宜”
一、宜保暖
冬属阴,是阴气最旺盛的时期。故冬“去寒就温”,所以,冬季一定要预防寒冷的侵袭,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暴暖大汗,忌厚衣重衣。
二、宜健脚
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
三、宜调神
冬天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良药。
四、宜通风
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应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
五、宜多饮
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冬季一般每日补水不应少于-毫升。
六、宜粥养
冬季饮食忌粘硬生冷。提倡大家,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牛奶粥等适宜。
有“六忌”
一、忌整天不开窗
冬天来临,很多人怕冷不敢开窗。殊不知,室内空气假如不流通,当空气湿度低于40%时,病*、细菌繁殖加快,且易随着空气中的灰尘扩散,容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病复发。
二、忌洗澡时间过久
有很多人冬季洗澡时会选择高水温,而且洗澡时间也会延长,比较高的水温会在室内产生水蒸气,减少了空气中的含氧量,对于心脏不好的人群来说会让血液出现供氧不足,容易引发心血管意外。
三、忌过早去锻炼
冬季室内外温差逐渐加大,有些人四五点钟就外出晨练,此时容易受寒冷的刺激,让早晨本已较高的血压上升更快,从而增加了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
四、忌整天不出汗
冬季人们外出活动减少,出汗现象变得“难得一见”,长期不出汗会影响健康。因为人们穿得厚、住得暖、活动减少,常会造成体内积热不能适当散发,加上冬令饮食所含热量较高,很容易导致上火。
五、忌中午不休息
大雪时节应早睡晚起,但因天气寒冷,睡眠会受到一定影响,建议有条件最好睡个午觉,也能有效预防冠心病、心梗等心脏疾病的发生。
六、忌情绪起伏大
天气寒冷血管收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而情绪激动也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周美珍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主任
擅长运用中医理论,预防治疗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如:心脑血管疾病、胰腺炎、月经不调、月经紊乱、不孕不育肝硬化等,尤其在治疗肿瘤方面,对于抗肿瘤,特别是术后放化疗的患者,有独到的见解,在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期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综合:健康时报、养生堂、健康中国等,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医院
医院
订阅号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