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有老年人才会得冠心病
临床以及诸多研究中发现,冠心病正在逐年年轻化,我国冠心病发病年龄明显提前。目前已发现最早的心肌梗塞患者只有25岁,30多岁就做过冠脉介入甚至外科搭桥的患者比比皆是。数据表明,冠状动脉的硬化早在青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而当前青少年高血压的多发更加剧了这一过程。因此,有着冠心病家族史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青中年人,更应该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中年后保证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
二、没危险因素就不会得冠心病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饮酒、缺乏合理运动等,有着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群为冠心病的高危人群。高危人群患有冠心病以及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概率均要大于普通人群,但是这并不代表没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就不会患上冠心病。现代研究表明,基因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危险因素而仍患上冠心病的原因或许与此有关。因此,对于没有危险因素的人群来说,同样需要注意饮食健康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另外,一年一度的健康体检也很重要,以便能及早发现心脏的问题。
三、胸痛就是冠心病
胸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因此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在反复出现胸痛的时候会很紧张,怀疑自己患上了冠心病,甚至会自行服用一些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但需要注意的是,胸痛同时也是其它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例如:颈椎病、肩周炎、肋软骨炎、胸膜炎、心包炎和消化道疾患等。因此,建议出现胸痛时一定要到正规医疗单位进行诊治,以便能够对冠心病及早发现和正确治疗,同时避免延误其他疾病的治疗。
四、症状轻时,能不吃药就不吃药
很多冠心病患者在发病不重时,都尽量忍着不吃药,认为如果常吃药以后就没效了。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例如硝酸甘油等急救用药,只有长期连续吃且每天吃的频率又很高时,才可能产生耐药性;间断服用,甚至一天吃上三四次,都不会形成耐药性。因此冠心病患者当有症状发作时,一定要及时服用急救药物来缓解心脏的缺血症状,否则持续的心肌缺血可能会发展为心肌梗死,从而造成生命危险。
五、放了支架或搭过桥就万事大吉
许多冠心病患者在支架或搭桥术后感觉症状明显减轻,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心绞痛的发作,体力精神方面也有恢复,因此就觉得万事大吉,不需要再注意了。这也是冠心病患者中的一个常见误区。支架和搭桥只是保证了手术当时血流灌注的恢复,至于这种血管再通的效果能保持多久,跟患者术后是否按医嘱坚持服药、是否有健康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关,也与患者是否伴有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有关,甚至与遗传因素也有关。此外,很多患者会伴有多支病变,如果术后不加注意,支架和桥血管很容易出现再狭窄甚至闭塞,其他没有手术处理的血管同样容易出现狭窄的加重,最终导致心绞痛、心梗的再发,患者不仅承担了生命健康风险也将承担再一次的手术和医药费用。所以冠心病患者术后一定要注意定期复查,术后3个月复查血项,术后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冠脉造影。
秦菘.浅谈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6(12):16-1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