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去哪治得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851927.html冠心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疾病之一。冠心病患者往往伴有心脏以外其他器官(如脑、四肢动脉等)的血栓事件风险增高。血小板又是体内参与血栓形成的最主要成分,在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过程巾血小板活化和聚集起核心作用。因此,采取适当的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减少冠心病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冠心病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分为两大类,即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性冠心病可以没有症状,或者临床表现为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前两者存在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临床检测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钙蛋白升高,后者肌钙蛋白不升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在各种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等)作用下,冠状动脉内形成斑块,造成血管内壁不光滑、血管狭窄甚至闭塞的血管病变。早期或者狭窄不太严重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如果狭窄继续加重超过75%,就可以在活动后发生心肌缺血性胸痛,称为稳定性心绞痛,是稳定的冠心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心脏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破裂,在破裂基础上形成血栓导致的严重后果,可以引起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心源性休克或者急性心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严重危险患者的生存和健康,在全世界范围内是第一位的致死原因。
绝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都能够从介入治疗(PCI,包括支架置入)获益,尤其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应该争分夺秒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这样才能挽救更多的心肌,挽救更多的生命。
抗血栓药物
▼
1、抗凝药物
包括胃肠外给药的肝素、低分子肝素、比伐卢定、磺达肝癸钠,主要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者介入治疗前后。口服抗凝药包括华法林、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等,主要用于冠心病伴房颤等需要长期抗凝的患者。
2、抗血小板药
口服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和普拉格雷。抗血小板药物单个使用(如单用阿司匹林)一般用于一级预防、长期治疗或者二级预防;双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加替格瑞洛)主要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介入治疗前后,维持时间至少1个月,多数1年(12个月),高危患者双抗血小板治疗甚至持续至介入干预术后3年(36个月)。
对于再次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者再次介入干预的患者,应重新进行双抗血小板治疗,双抗的时间从再次发病或者再次介入干预后算起。静脉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替罗非班、坎格雷洛等,主要用于介入治疗前后的血栓高危患者或者血流灌注不好的患者。
抗栓治疗的目的和作用
▼
抗血栓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石,无论是否行介入治疗,无论是稳定性冠心病还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无论是一级预防、急性期治疗还是二级预防。
1、一级防御
一级预防的目的是一旦斑块发生破裂或者侵蚀,防止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不形成血栓就不会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也就不会导致急性肠缺血、下肢缺血等,不会因此导致肠坏死或者下肢坏死和截肢等。也就是说,没有血栓就没有致死和致残的血栓性血管事件。
在发生冠心病的高危患者(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10%),推荐使用阿司匹林,如果阿司匹林不耐受、过敏或者发生不良反应,可以使用氯吡格雷替代。
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疗
一旦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无论是否行介入治疗,必须使用双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或者阿司匹林+普拉格雷。双抗血小板的时间一般在一年左右,出血高危患者至少双抗6个月,缺血或者血栓高危患者最多可以双抗3年。稳定冠心病行介入治疗双抗的时间可以缩短到6个月。
3、冠心病的二级防御
双抗血小板药物结束后改单抗血小板治疗,长期甚至终身使用。二级预防药物首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以替代阿司匹林,尤其存在阿司匹林过敏或者不耐受、消化道出血和糖尿病时。
二级预防的目的是防止再发生血栓性血管事件,不但可以预防再发心肌梗死,还可以防止发生脑梗死等血管事件,预防发生血管性死亡。
无论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都应在生活方式改变和他汀基础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稳定斑块和预防斑块破裂,阿司匹林防止斑块破裂后发生心肌梗死,阿司匹林+他汀是预防心肌梗死等血栓性血管事件的双重保险。
口服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对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患者(10年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10%),获益明显大于风险,如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伴一个其他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50岁以上,同时伴有一个其他危险因素。
只要没有禁忌,必须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有效的二级预防,单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血栓性血管事件22%。不适当停药是导致心肌梗死或者再发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抗栓治疗的风险及其防范
▼
抗栓治疗的主要风险是出血,尤其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但停药和抗栓不足带来的风险和危害往往更为多见,后果更为严重。阿司匹林导致的颅外出血和/或胃肠道出血约为每千人每年0.7人次,出血性卒中约为每千人每年0.3人次。
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血压高或者控制不好,以及正在吸烟。看来吸烟不但与缺血和血栓有关,还是服用阿司匹林导致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胃肠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大剂量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消化溃疡或者上消化疼痛病史,胃肠道出血病史或者出血性疾病,肾功能不全,严重肝病,血小板减少,合并使用抗凝药、非甾体抗炎药,血压控制不好,男性以及高龄。幽门螺杆菌阳性也是胃肠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积极治疗消化溃疡和有胃肠道出血病史的患者,将收缩压控制在mmHg以下,尽量避免同时使用激素及非甾体抗炎药。年龄≥60岁,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和抗凝治疗,具备以上两项者建议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如泮托拉唑、雷贝拉唑预防阿司匹林相关的胃肠道出血。消化不良和/或胃食管反流症状也是使用PPI的指征。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应积极使用抗生素杀灭。
积极监测和控制好血压,就诊时告知医生正在使用阿司匹林或者双抗血小板。定期检查大便潜血,是早期发现消化道出血的有力手段。存在消化道症状,可疑消化道出血,可疑贫血患者,医院就诊。
如果可疑发生了脑卒中,应该告知医生正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果发现消化道出血,医院就诊,医生会综合权衡出血和血栓风险,决定是否减/停抗血小板药物,并积极治疗出血,同时动态评估出血/血栓风险,一旦出血停止和再出血的风险降低,医生往往会恢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在抗栓治疗的过程中,作为患者应充分理解,一旦发生出血,无论停用抗血小板药物还是不停药都存在极大风险。
有关药物剂量和服药方法有必要再交待一下。肠溶阿司匹林应在餐前服用,普通阿司匹林饭前、后都可以。阿司匹林最低维持剂量是75-mg/日,小剂量效果没有得到证实,尤其是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服用阿司匹林过程中出现皮肤瘀斑一般不影响使用,球结膜下出血也不要轻易停用阿司匹林,医院就诊。氯吡格雷的维持剂量是75mg/日,小剂量(75mg/日)证据不够充分;氯吡格雷用于一级预防的证据不多,可作为阿司匹林的替代用药。
推荐阅读:
高血压不吃药能降下来么?
血栓与栓塞-初识庐山真面目
俊堂医生说
不是会拍照就叫摄影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