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黄俊从外地回到蚌埠照顾生病的公公。年5月,机缘巧合下,她进入固镇县连城镇养老服务中心工作。“我刚开始是做文员的,因为有照顾公公的经验,再加上院里老人增多,就去帮忙照顾老人了。”黄俊说,不知不觉间,她已经在养老护理的岗位上工作5年了。
年9月,失智老人杨秀兰住进了养老服务中心。刚来没多久,黄俊就发现她平时没事总是撕衣服,没几天就撕坏好几件衣服。黄俊帮她把衣服补好,可是刚补好又会被继续撕烂。因为平时工作繁忙,她有时不能及时为杨奶奶缝好衣服,于是黄俊把自家的缝纫机带到了院里。有时白天没有时间,她就晚上加班补,一补就是两年。她还从家里拿衣服给杨奶奶穿,始终让杨奶奶穿得干净、整齐。尽管杨奶奶因病不太能记得黄俊的这番心思,黄俊依旧做着缝补的工作。“她家里人知道情况以后很感激我,但我觉得这没什么的。”
年2月,75岁的老人曹士夫因摔跤需要长期卧床休养。由于老人身体底子比较差,急需增强营养。黄俊得知后,用自己的钱买来鸽子、鱼等给老人“开小灶”,平时也主要做软食或流食给他吃。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护理,老人已经能坐起来了,家里人在惊喜之余,十分感谢黄俊。当记者问及自费照顾老人是否有压力时,黄俊表示,自己的家人都非常支持她,在她的带动下,婆婆在院里给老人洗衣服,妈妈在院里帮厨,已经有3年了。
在采访中,黄俊说,做久了,她觉得养老护理不仅是工作,更是责任。她还想继续为家乡的护理事业做贡献:“希望乡亲们没时间照顾的老人都能放心交给我。”
陶永梅:托起老人的幸福生活年,陶永梅医院从事康复理疗工作,年因工作需要调到休养中心,现在是“小棉袄”爱心护理组的一名养老护理员。
刚调到这里工作时,陶永梅一度很不适应,思想上也有些波动:“我是一名康复理疗师,却当了一名普通的护理员。”但看着近50位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她很快调整了心态,积极投入到工作中。“我不能因为这个影响工作,老人们需要我。”面对记者,她这样说。
年9月,陶永梅加入了刚成立的“小棉袄”爱心护理组。为提高自身素养,更好地胜任护理员这个特殊的岗位,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保健按摩师三级证书、蚌埠市第二届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暨全国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蚌埠赛区选拔赛个人二等奖等,都是她耕耘的收获。
年4月入院的朱阿姨,因为在家摔了一跤,导致髋关节骨折。据陶永梅介绍,老人家退休前是名教师,喜欢唱歌跳舞,摔伤后整天闷闷不乐,不愿意配合治疗和护理。她耐心地与老人沟通,告诉老人,早日康复才能继续跳舞。陶永梅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每天为老人按摩、理疗。在她日复一日的努力下,朱阿姨的身体状况明显好转,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也恢复了以前爱说爱笑、爱唱爱跳的活泼性格。“老人今年80岁了,身体非常健康。”提起此事,陶永梅很欣慰。
今年3月~5月,休养中心按要求进入全封闭状态,陶永梅和同事都不能回家。她的三个孩子正值学业关键期,“他们打电话跟我说,让我好好工作,他们在家里很听话,让我放心。”尽管孩子们很懂事,家人也支持她的工作,陶永梅依然觉得愧对家庭。但看到养护中心老人们的幸福生活,她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蒋连:养老是很高尚的行业
年4月,25岁的蒋连在家人的支持下,入职蚌埠市五河县特困人员养护院,今年是她成为养老护理员的第四年。记者到访时,蒋连正在帮助老人进行肢体康复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
蒋连向记者介绍,养护院的收住对象大多是无亲无故的五保老人和半失能的残疾人,他们缺失家庭的呵护,更渴望社会关爱。有位今年8月入院的汤爷爷,因阵发性胸闷、胸痛3天,被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心房颤动、冠心病。因为他文化程度较低,理解能力和想法与常人不同,所以对自身疾病不以为然,配合程度低、依从性差,在护士和医生面前表现出对生命满不在乎的态度:“只要每天有吃的,隔几天有顿猪头肉,睡得香,有老伙计在一起聊聊天,他就觉得很满足。”蒋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