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操心娃的作业,又要将手头的工作做好。每天操了这头心还有那头事,以至劳心伤脾。
心属火,脾属土,火能生土,所以心脾为母子关系,牵一发而动全家,一方不好过,谁都很难过。形成“心脾两虚。”
心作为儿子主血,脾作为妈妈当后勤,统血。食物经过脾胃运化,再经过心火的作用,一部分化为红色血液。心之气推动血液运行,输送到身体各处。在输送血的过程中需要一个管理员,防止有些血走着走着迷了路,逸出脉外。脾统血,起到的正是维持血液秩序的作用。
神思一体,心作为儿子需抖擞精神上进,主神。脾作为妈妈要考虑一天的柴米油盐,主思考。
劳心,会致心血消耗过度而不足,造成心神不安,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等。心气不足,推动无力,还易致心脉瘀滞,冠心病的心律不齐也缘于此。
儿子心血不足,令脾妈妈很受伤,没了脾气,思考力变差,行动力受挫,水谷运化不好,气血生化不佳。统血的能力也受到影响,以致血液妄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很多妇女的血证,比如崩漏等,都开始出没。
又由于脾主肌,与胃相表里,所以脾受伤,还会造成体倦,食少等。
由上,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等,均属心脾两虚之象。以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为辩证。
治宜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来自《医学六要·治法汇》的归脾丸,将所有问题都归于心的妈妈脾,让家长来解决问题,健脾便是养心,心又可令脾充实,从而益脾气补心血,皆大欢喜。为对症之良方。
归脾丸组成:
*参80g,白术(炒)g,炙*芪80g,炙甘草40g,当归g,茯苓g,远志(制)g,酸枣仁(炒)80g,龙眼肉g,木香40g,大枣(去核)40g。
本方既然针对的是心脾两虚,
请来的便均是拥护心脾的大将。
*护心的大将有:当归、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炙甘草。
当归,能大补血之不足。气血昏乱,服当归能定气血,让血各有所归,故名当归。诸血皆属心,脉为血之府。若要脉通,必先补心益血。当归之辛能行血,苦先入于心,温能通经络,助运心血。
茯苓,不仅是健脾良药,补心也是有一手,能宁心安神,和中益气。且药性平和不伤正,无论虚症实症均可运用。
远志,味苦入心,气温行血,辛香清冽,故而辛散温通,发散利气,振作心阳以益智慧。同时,心阳不振,清气下陷,会导致肾气虚寒,不能上升。而远志可以温升,举下陷,而鼓动肾阳。所以远志不仅安神益志宁心,还责任感很重,将先天之本肾也稍带着补了一补。
酸枣仁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正常情况下,肝藏血,心行之。人体运动的时候,就由心脏把血行于脉,以供人体活动所需。心神回家了,入住到心阴里,人才能安心好眠。炒酸枣以其甘酸质润,入心肝之经,养血补肝除烦,以达宁心安神。
龙眼肉药食两用很常见,其性温味甘,益心脾,补气血,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等多种功效,贫血、心悸、失眠、健忘及病后、产后身体虚弱等,都可食用龙眼肉来改善。
酸枣仁与龙眼肉搭配,是治疗心血虚引起失眠的最佳搭档。
炙甘草之补心,有一个极有用之处,就是治脉结代。在中医理论中,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器官。“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若脉结代,脉跳动时有间歇,止有定数、即几跳一停者为代脉。脉有间歇,但止无定数者为结脉。对应的正是西医里的心率失常,心脏跳的不规律,有漏博。炙甘草补心,补脾,正可用治。
*护脾的大将有:*参、白术、*芪、当归、茯苓、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大枣
*参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是人参的小弟,比人参更温和。健脾而不燥,滋胃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却无刚燥之弊。但凡身弱不胜人参,便可转请*参小弟。与*芪配,可实营卫,与当归配可活血,与枣仁配,可补心。是心脾均喜欢的将才。
既然护脾,就要投其所好,脾喜燥不喜湿,茯苓、白术就此到场。
白术燥湿功效强。其性温,是补气健脾的,既然要补气,药性自然是往上走的,走到哪里去了呢?到中焦脾胃去了,脾胃之气充足,就可以像烘干机一样,把体内的湿气化成水蒸汽,通过体表毛孔散发出来,所以白术是起到燥湿利水的作用。
仅仅如此,湿邪的祛除力度还不够,茯苓便是来和白术搞双打的。
茯苓利水祛湿,健脾安神,配白术,能增强健脾祛湿的作用。但大多数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的药物,如猪苓,泽泻,车前子等等,它们的专注点在下焦:肾、膀胱。而茯苓利水渗湿的专注点在中焦脾胃,可行脾胃之湿气往下,令湿邪从小便而出。
所以白术茯苓配,是赶走脾之湿的经典搭配。
当归是补血圣药,没想到补脾也有一手,要不然怎么无论用药还是药膳均常有它的身影呢?尤其与*芪配,一个补气,一个补血,气行血行,是补气血的佳配。
木香,其名为香,香味厚重,能让没脾气的脾振作,还能助脾的小弟胃好好工作,消化食物。又心脾两虚引起的冠心病,甚至出血症,胃溃疡等,都会引起疼痛,木香之香正好能调肝气,健脾气,行气止痛。
龙眼肉既补心又健脾,益气血,养肌肉。治思虑伤脾,头昏,失眠,心悸怔忡,虚赢,病后或产后体虚,及脾虚所致之下血失血症。虽在药方中不常见,但一出现,往往就是重量级,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视。
大枣,这个是很多药方常见的了。脾胃是后天之本,大枣补脾和胃,益气生津,养血安神调营卫,解药*。且与人参、生姜,炙甘草同列脾四味。脾之四味,相当于四驾马车,能带动脾胃跑得更有欢快有活力。
护心遥望脾之将出场完毕,观望之,一个个大将的履历均可谓光彩,且不少大将的任务有交叉之处,两边防护,两边照顾。呕心沥血,补脾益血。
除此之外,专注护心的大将有远志和酸枣仁。
专注护脾的大将有*参、白术、*芪、木香、大枣。
心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气血运行。脾主运化,是人体气血的“生产工厂”,所以就算心为君主,掌握人体生杀大权,但也需要食物补养。这正是脾之任务。
方以补脾药居多,用量也是如此。正是归于脾,治病治本,从根源上疗疾。
另外,方中木香舒肝气,酸枣仁亦补肝,肝能藏血并调节血量,助力心脾之虚恢复。且舒肝可解郁,调节因日常繁杂事物带来的肝气不舒,所以归脾丸之用药,可谓思虑周全。
由于归脾丸所治症状,在很多种病症中均有表现,故临床常用于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贫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胃溃疡、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闭经、阳痿、脑震荡后遗症、红斑狼疮、冠心病等。
一个问题:归脾丸如何服用?
此方有成药,用温开水或生姜汤送服,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3次。
提醒提醒: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现在的问题是,痰从哪儿来的,瘀从哪儿来的?不是这个人一生下来就有痰的,不是这个人一生下来就有瘀吧?那他为什么有了瘀了,为什么有了痰了?你得找原因。
再看,患者有气短,有乏力,又有着小便的频数,所以这几个合起来,那就是阳气亏虚了。哪儿的阳气亏虚了,现在的疾病的病位在心,所以患者一定有着心阳不振的表现。
那这个病人怎么气虚的呀?中医里边讲久病多虚。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正气和邪气两者相互交争的过程。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整个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气和正气的斗争的过程。
所以慢病久病,必定导致人体整体的机能下降,那也就是精气血津液都会亏虚。而这个患者,表现的典型特点以气虚为主。气虚了,不能推动,所以血瘀了;气虚了,不能温煦,所以血液就凝了。
血遇寒则凝,得温则行,也就是说,血液在流动的过程当中,它的温度必须合适。如果说遇到寒邪,血液就会凝,凝了就是走得慢了,所以叫血瘀。
所以瘀从哪来的?阳气亏虚导致的。那痰从哪来的?阳气亏虚,津液的气化功能失职,就是水液不能正常代谢了。不能正常代谢了,停下来了,聚起来了所以就成了痰了。聚而成痰,所以这是不是把这两个问题,什么原因引起的痰、什么原因引起的瘀,也搞清楚了。
所以,诊断搞清楚了,那下面的问题就牵扯到治疗的问题了。那么治疗,我们就要确定方案,就是治法是什么。按照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有标有本对吧。标本的概念放到这个地方,那是治本还是治标的问题。
那么这个患者的本是什么,标又是什么?这个患者的本,毫无疑问是阳气亏虚;他的标是痰瘀交阻。中医治病讲,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共急,标本共治。
那你说这个地方,是痰瘀交阻急,还是心阳不振急?那你从里边来找急症,比如这个地方疼这个地方闷谁引起的?是由于痰瘀引起的,很显然很急吧。所以痰瘀交阻很急,那我们得治。
但是患者同时又说我心慌得也很厉害,我气短得也很厉害,上个楼梯都上不去。好多老同志,医院去呀,出门子到公交站,打个公交车,一站的公交站,一站的路程走不过去,歇好几歇。家在二楼住着,从一楼上到二楼,可能得歇个两三歇。
那你说这个气短急不急?乏力急不急?心慌急不急?也急。它是心阳不振引起的。这两个都急,所以本急治本,标急治标,两者共急,一块来治。
因此在这个地方,很典型的这个患者是个虚实夹杂证,标本共急,所以我们就要标本共治。标本共治怎么治?瘀要活血,痰要化痰,同时记忆力差了,记忆力差了怎么办?记忆力差了是窍不通了、窍不清了,所以要开窍醒神。
所以它的治疗原则就叫做:化痰、开窍、祛瘀、温通心阳,这就是它的治疗的方法。
看完了今天的视频
你有什么感想呢?
欢迎你把自己的感受分享一下
↓戳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杏林编辑部谢谢你1元鼓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