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5分钟预防与助疗法
一方义解诂
1.《素问·五藏生成论》云:“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均在说明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的推动。心血不仅能营养人体周身各部组织,同时,也能滋养心脏本身。心血还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血旺则血脉充盈,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心血虚则心悸健忘,惊惕不安,失眠多梦,面色无华。
2.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是常见的心脏病。冠状动脉分左右两支,是供应心脏血液的动脉。如果冠状动脉的某个分支因粥样硬化,管腔缩小或阻塞,则会导致血液供应减少,心肌缺氧,从而产生心脏功能障碍,轻者心绞痛,心率失常,重者心肌梗塞,危及生命。
3.从中医经络学角度看,冠心病的形成是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阻隔不通所致,还与肾水不足、心肾不交有关。
需要说明的是,防治冠心病、心悸、高血压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各式助疗动作可以相互交替使用,相互补充。
二运动处方
1.劳宫开闱
功前准备
两脚开步站立,脚尖向前,稍宽于肩;两手垂于体侧,两眼平视前方(图1)。
动作指南
(1)随着吸气,提肛收腹,脚趾上跷,两腿伸直;同时,两掌随两臂外旋前摆至与肩平,两臂自然伸直,两掌之间距离与肩同宽,掌心朝上;两眼平视前方或轻闭(图2)。
(2)随着呼气,松腹松肛,脚趾抓地,两腿下蹲;同时,两掌随两臂内旋徐缓握拳落于大腿上,中冲穴点抠劳宫穴;两眼平视前方或轻闭(图3)。
练习次数
一吸一呼为一次,共做8或16次;做完后,两拳变掌成开步站立势(图4)。
注意事项
(1)精神集中,意守劳宫。
(2)身体中正,周身放松。
(3)中冲穴点抠劳宫穴时,用力要短促,以有酸胀感为度。
(4)动作与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紧密结合,呼气时轻吐“呵(ke)”音。
主要作用
(1)畅通手厥阴心包经脉,促进心脏供血增多,取得“通则不痛”的效果。
(2)《子午流注说难》云:“劳宫为心包络之荥火穴,臣使之官,代心主之官行*而劳,故名劳宫”。临床经验表明,点抠劳宫有助于清除心火,平调血液,改善阳热内盛之病机,从而防治冠心病。
注:
(1)中冲:属手厥阴心包经穴,位于中指端。
(2)劳宫:属手厥阴心包经穴,位于掌中央,第二、三掌骨之间,当屈指握拳时中指尖所点处。
2.捻揉少海
功前准备
正身端坐,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朝前;左手置于右大腿根部,掌心朝下,右拇指腹置于左肘少海穴处,其余四指搭在肘外侧;两眼平视前方或轻闭(图5)。、
动作指南
(1)随着吸气,提肛收腹,脚趾上跷;同时,右手放松;两眼平视前方或轻闭(图6)。
(2)随着呼气,松腹松肛,脚趾抓地;同时,右拇指腹捻揉少海穴一周;两眼平视前方或轻闭(图7)。
练习次数
一吸一呼为一次,顺、逆时针方向各捻揉8次;左右交换做动作;做完后,还原正身端坐势(图8)。
注意事项
(1)精神集中,意守少海。
(2)周身放松,身体中正,吸气时捻揉之手充分放松,呼气时捻揉之手逐渐用力,捻揉的力量由轻到重。
(3)动作与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相结合;呼气时轻吐“呵(ke)”音。
主要作用
中医云,“心肺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说的是,欲祛心邪需要在肘部(少海穴)行针或按摩。《会元针灸学》云:“少海者,少是手少阴也,海者由经达心脏之海,故名少海。”少海穴又是心经脉之合穴。故捻揉少海穴有助于心脏病的好转。
注:
少海:属于手少阴心经脉之合穴,在肘内侧横纹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屈肘取穴。
3.蛙游荷塘
功前准备
正身端坐,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掌置于大腿上;两眼平视前方或轻闭(图9)。
动作指南
(1)随着吸气,提肛收腹,脚趾上跷;两手经任脉两侧向上摩运到乳根后,分别移至腰部两侧,掌心朝上,掌指朝前;眼平视前方(图10,图11)。
(2)随着呼气,松腹松肛,脚趾抓地;上体前俯;同时,两掌心相合前伸,两臂自然伸直,稍低头,呈潜水状(图12)。
(3)随着吸气,提肛收腹,脚趾上跷;上体直起稍仰面;同时,两手随两臂先内旋外分后伸(似划水),再外旋弧形收于腰侧,掌心朝上;眼平视前方(图13,图14)。
练习次数
一呼一吸为一次,共做8或16次;做完后,还原正身端坐势(图15)。
注意事项
(1)精神集中,意守涌泉。
(2)身体前俯幅度因人而异,一般是由小到大。
(3)初学者,如动作与呼吸难以配合时,可采用自然呼吸。
主要作用
(1)由于该式有助于畅通督脉,而督脉贯脊属肾,故有滋补肾阴之功;加之该式对命门和肾俞二穴也可起到良性刺激作用,促使肾水滋生,故有助于降心火、平血液,防治冠心病。
(2)由于两臂的内、外旋有助于畅通手三阴、三阳,故有助于强心益肺、通调三焦等。
(3)意守涌泉有助于肾经畅通、滋阴补肾。
注:
(1)乳根:属足阳明胃经穴,位于乳头直下,第5肋间隙。
(2)涌泉:属足少阴肾经脉之井穴,位于足底前、中1/3交界处,卷足时呈凹陷中。
(3)命门:属督脉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4)肾俞: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4.捻揉心穴
功前准备
正身端坐,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手食指指腹分别置于耳甲腔心穴(图)上,拇指指腹置于耳后翳风穴(图)上,其余三指屈于掌心;两眼平视前方或轻闭(图16-1,图16-2)。
动作指南
(1)随着吸气,提肛收腹,脚趾上跷;同时,两手放松,两眼平视前方或轻闭(图17)。
(2)随着呼气,松腹松肛,脚趾抓地;同时,两手捻揉耳甲腔心穴一周(图18)。
练习次数
一呼一吸为一次,共做8或16次;做完后,还原正身端坐势(图19)。
注意事项
(1)精神集中,意守心穴。
(2)头颈正直,顺项提顶,切勿低头仰面。
(3)捻揉时,以稍有痛感为度。
主要作用
(1)全息论认为:耳壳形如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耳甲腔相当于胸部,包括心肺、三焦等区。临床经验证明,捻揉耳甲腔有平调血液的作用,对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有效。
(2)现代学者研究证明,刺激心穴尚有调节血压、抗休克的作用,对失眠、健忘、心悸、头晕等症均有一定效果。
注:
心穴:位于耳甲腔最深处发亮区。
翳风:在耳垂后,当乳突与下颌骨之间凹陷处。
(本文摘自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老年人常见病养生运动处方》一书。文中穴位图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郭长青教授提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